普通人一生能存多少钱?这个数就是天花板!

来源:理财周刊

21小时前

上面的计算并没有考虑收入与结余的增长问题,只是按照当前的数据进行的简单计算,考虑到收入和结余的增长情况,你的存款天花板可能更高。

最近,“普通人一生最多能存多少钱?”的话题在网络上悄然走红。这个问题讨论的背后,折射出当代人对于财富积累的普遍焦虑。

在经济增速放缓、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,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储蓄的意义——存钱究竟有没有上限?如果有,这个上限是否真的触不可及?或许,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答案,而是一份安全感。

存钱天花板的标准

要探讨存钱的天花板,首先得给“普通人”和“天花板”确立衡量标准。这个时候,要再次请出我们的数据老朋友——“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”和“城镇人均消费支出”。

选择这两个指标并非随意为之,“人均”概念代表的是平均数,不同于中位数反映50%人群的水平,由于平均数高于中位数,意味着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达到这个数值,这是一个普通人群体中相对优秀但并非极端的参照值。

选择城镇数据,是因为相较于农村,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更高,而大多数年轻人步入社会后会流向城镇就业,这一选择既符合城市化发展趋势,也为后续计算增添了一份现实意义。

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,普通人积累财富有时间窗口。假设一个人在22岁完成本科或职业教育后进入职场,按照现行退休政策,男性可能在63岁退休,女性则在58岁左右。

这意味着普通人的有效工作年限大约在36-41年之间。在这几十年里,虽然会面临失业、疾病等不确定因素,但从整体时间维度看,这段时长是普通人积累财富的主要阶段。

存钱的天花板在哪里?

基于上述标准,可以进行一场“理想化”的计算。计算过程也不复杂,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城镇人均消费支出,便能近似得出人均结余,结余再乘以积累存款的时间,就可以粗略得出“天花板”结果。

比如,2024年上海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095元,人均消费支出为54980元,那么人均结余约为38115元。再将这个金额乘以工作时长,假设工作 40 年,最终得出的152.46万元,就是上海的普通人依靠工作攒钱的大致天花板了。当然,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,结果也会存在差异。

2024年部分城市城镇居民人均结余情况

这次的计算讨论,并不是为了提供标准答案,而是希望通过简单计算,让更多人意识到,互联网上动辄存款8位数的人非常少。现实中,多数人会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收入提升,有概率攒到比计算结果更多的钱,也有可能因为消费需求,例如青年时期的婚育支出、中年阶段的子女教育、老年阶段的医疗保健等改变储蓄轨迹。再者,退休后领退休金的期间,实际上也能攒下一些钱,因为那时你的经济压力减轻了,支出会少很多。

上面的计算并没有考虑收入与结余的增长问题,只是按照当前的数据进行的简单计算,考虑到收入和结余的增长情况,你的存款天花板可能更高。

不过,真的有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存款,你可能不会把钱都存成银行存款,或许会动用其中一部分,投资银行理财、债券基金、股票或者其他投资产品了,这时候你的存款金额未必能达到“天花板”级别,但你的金融资产并不少。

所以,当我们试图通过量化储蓄来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时,更要明白生活的安全感不在于账户数字的绝对值,而在于建立收入结构的多维性、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柔韧性、保持消费欲望的清醒度。

上面的计算并没有考虑收入与结余的增长问题,只是按照当前的数据进行的简单计算,考虑到收入和结余的增长情况,你的存款天花板可能更高。

最近,“普通人一生最多能存多少钱?”的话题在网络上悄然走红。这个问题讨论的背后,折射出当代人对于财富积累的普遍焦虑。

在经济增速放缓、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,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储蓄的意义——存钱究竟有没有上限?如果有,这个上限是否真的触不可及?或许,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答案,而是一份安全感。

存钱天花板的标准

要探讨存钱的天花板,首先得给“普通人”和“天花板”确立衡量标准。这个时候,要再次请出我们的数据老朋友——“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”和“城镇人均消费支出”。

选择这两个指标并非随意为之,“人均”概念代表的是平均数,不同于中位数反映50%人群的水平,由于平均数高于中位数,意味着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达到这个数值,这是一个普通人群体中相对优秀但并非极端的参照值。

选择城镇数据,是因为相较于农村,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更高,而大多数年轻人步入社会后会流向城镇就业,这一选择既符合城市化发展趋势,也为后续计算增添了一份现实意义。

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,普通人积累财富有时间窗口。假设一个人在22岁完成本科或职业教育后进入职场,按照现行退休政策,男性可能在63岁退休,女性则在58岁左右。

这意味着普通人的有效工作年限大约在36-41年之间。在这几十年里,虽然会面临失业、疾病等不确定因素,但从整体时间维度看,这段时长是普通人积累财富的主要阶段。

存钱的天花板在哪里?

基于上述标准,可以进行一场“理想化”的计算。计算过程也不复杂,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城镇人均消费支出,便能近似得出人均结余,结余再乘以积累存款的时间,就可以粗略得出“天花板”结果。

比如,2024年上海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095元,人均消费支出为54980元,那么人均结余约为38115元。再将这个金额乘以工作时长,假设工作 40 年,最终得出的152.46万元,就是上海的普通人依靠工作攒钱的大致天花板了。当然,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,结果也会存在差异。

2024年部分城市城镇居民人均结余情况

这次的计算讨论,并不是为了提供标准答案,而是希望通过简单计算,让更多人意识到,互联网上动辄存款8位数的人非常少。现实中,多数人会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收入提升,有概率攒到比计算结果更多的钱,也有可能因为消费需求,例如青年时期的婚育支出、中年阶段的子女教育、老年阶段的医疗保健等改变储蓄轨迹。再者,退休后领退休金的期间,实际上也能攒下一些钱,因为那时你的经济压力减轻了,支出会少很多。

上面的计算并没有考虑收入与结余的增长问题,只是按照当前的数据进行的简单计算,考虑到收入和结余的增长情况,你的存款天花板可能更高。

不过,真的有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存款,你可能不会把钱都存成银行存款,或许会动用其中一部分,投资银行理财、债券基金、股票或者其他投资产品了,这时候你的存款金额未必能达到“天花板”级别,但你的金融资产并不少。

所以,当我们试图通过量化储蓄来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时,更要明白生活的安全感不在于账户数字的绝对值,而在于建立收入结构的多维性、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柔韧性、保持消费欲望的清醒度。

展开
打开“财经头条”阅读更多精彩资讯
APP内打开